瑞鹤仙
幅,霞翁领客落成之。初筵,翁俾余赋词,主宾皆赏音。酒方行,寄闲出家姬侑尊,所歌则余所赋也。调闲婉而辞甚习,若素能之者。坐客惊托敏妙,为之尽醉。越日过之,则已大书刻之危栋间矣
翠屏围昼锦。正柳织烟绡,花易春镜。层阑几回凭。看六桥莺晓,两堤鸥暝。晴岗隐隐。映金碧、楼台远近。谩曾夸、万幅丹青,画笔画应难尽。
那更。波涵月彩,露裛莲妆,水描梅影。调朱弄粉,凭谁写,四时景。问玉奁西子,山眉波盼,多少浓施浅晕。算何如、付与吟翁,缓评细品。
翠屏围昼锦。正柳织烟绡,花易春镜。层阑几回凭。看六桥莺晓,两堤鸥暝。晴岗隐隐。映金碧、楼台远近。谩曾夸、万幅丹青,画笔画应难尽。
那更。波涵月彩,露裛莲妆,水描梅影。调朱弄粉,凭谁写,四时景。问玉奁西子,山眉波盼,多少浓施浅晕。算何如、付与吟翁,缓评细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日西湖的绝美画卷,用生动的画面感和音乐般的语言节奏带我们走进那个诗酒风流的文人雅集。
上片像电影镜头般展开:开篇用"翠屏围昼锦"营造出春意盎然的氛围——绿树像屏风围着锦绣般的白昼。接着用"柳织烟绡"这样精巧的比喻,把垂柳比作织烟的白纱,鲜花则像春天的明镜般照亮世界。词人多次倚栏远眺,看六桥晨莺、堤岸暮鸥,晴日山峦与金碧楼台交相辉映。最妙的是说这些美景连万幅丹青都画不尽,点出自然之美的不可复制性。
下片转入更灵动的描写:湖水含着月光,露珠点缀荷花,水面倒映梅枝,这些景物被比作女子梳妆——"调朱弄粉""浓施浅晕",把西湖比作西施的梳妆盒,山是黛眉,水是眼波。最后落在文人雅趣上:与其用画笔描绘,不如交给诗人慢慢吟咏品评,道出了文人以诗会友、品味自然的雅致情趣。
全词最精彩的是将西湖人格化的手法,把山水比作美人梳妆,静景顿时有了生命。通过"画笔画应难尽"与"付与吟翁"的对比,展现了宋代文人认为诗歌胜过绘画的艺术观,也记录了一段文人雅集、歌姬助兴的风雅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