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府教一览亭韵

秋膺重叠有谁编,客意难凭燕子传。
欲送寒衣仍冷雨,稍疑飞雾近南天。
杨花舞歇春无力,湖水空明晚自烟。
日日诗筒星火急,吟窗秃尽笔锋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意渐浓、略带愁绪的文人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创作热情。

首联"秋膺重叠有谁编,客意难凭燕子传"以秋天堆积的落叶起兴,暗喻无人整理的心事,想托燕子传递漂泊在外的愁思却难以实现。这里用落叶和燕子两个意象,生动表现了游子的孤独无依。

颔联"欲送寒衣仍冷雨,稍疑飞雾近南天"进一步渲染秋寒:想寄送寒衣御冬,偏偏遇上冷雨;眼前雾气朦胧,仿佛南方的天空也显得模糊。通过"寒衣""冷雨""飞雾"的层层铺垫,强化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颈联"杨花舞歇春无力,湖水空明晚自烟"转入景物描写:杨花不再飞舞,春天失去活力;傍晚湖面映着空明的天色,自然升起烟雾。这两句用"无力""自烟"等拟人化描写,将自然景物与诗人低落的情绪融为一体。

尾联"日日诗筒星火急,吟窗秃尽笔锋尖"是全诗亮点:诗人每天急切地写诗传递情感("星火急"形容传递之快),窗前的笔都写秃了。这种夸张手法既表现了创作热情,又暗示了内心的焦灼,形成强烈反差——外界越是冷清,内心越是炽热。

全诗以秋景为背景,通过"落叶-冷雨-雾霭-杨花-湖水"的意象组合,由远及近勾勒出萧瑟画面,而结尾笔锋一转,用"秃笔写诗"的生动细节,展现了文人苦中作乐的精神世界。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在寒冷孤独中依然坚持创作的生命力。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