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纪念两位古人——给谏埰(即给事中李埰)和行人垓(即行人司马垓)所作,表达了对他们忠义精神的崇敬之情。
第一句“轼辙齐名世早知”意味着苏轼和弟弟苏辙从小就闻名于世,但这一句的重点在于引出下一句“百年忠义系人思”。这里苏轼将自己和弟弟的名声与给谏埰、行人垓的忠义精神联系起来,认为他们的忠诚和正义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怀念和尊敬。
接下来两句“忠传折槛排奸日,义想衔刀伏阙时”是具体描述给谏埰和行人垓的忠诚和正义:他们为了清除奸臣,不惜通过折槛的方式对抗,为了坚守正义,不惜咬下自己的刀子来抗议不公。
“两地青磷埋宿草,一山红树妥新祠”描绘了两位忠臣的身后景象。青磷在这里指的是坟墓中的磷光,宿草是指墓草,这两句写出了两位忠臣虽然长眠地下,但他们的精神依然受到后人的尊敬,新祠堂就建在山间,红色的树木围绕着祠堂,显得庄重而美丽。
最后一句“吴门野老多相识,雪涕争看《幼妇碑》”意思是吴地的老百姓中有很多人认识这两人的事迹,每当有人提到他们,大家都会感慨流泪,尤其是看到《幼妇碑》更是激动不已。《幼妇碑》很可能是指与李埰有关的碑文或故事,这里暗示着人们对这些忠臣的故事非常熟悉,甚至心痛不已。
整首诗通过赞颂古代忠臣的事迹,表达了对正义和忠诚的崇高敬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深深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