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抚州王荆公祠(二零一一年江西抚州作)

十亩祠堂绿渐侵,半山⑴借得数重阴。
高文信是千秋则,新法真堪百世箴。
白下退翁怀北阙⑵,临川子弟惜南金(《诗经》: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可怜一语三不畏⑶,多少英雄竟陆沈。

现代解析

这首《谒抚州王荆公祠》是作者在参观抚州王安石祠堂时所作,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仰与感慨。

首先,诗中描绘了祠堂的景象:十亩大的祠堂被绿荫渐渐覆盖,显得宁静而庄重。这里的“十亩祠堂”和“绿渐侵”都给人一种岁月沉淀的感觉,暗示着王安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接着,作者提到王安石的“高文”和“新法”,认为他的文章和改革思想是千秋的典范,值得后世铭记。这里的“高文”指的是王安石的文章,“新法”则是指他的变法改革。作者认为这些思想和成就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也有深远的指导作用。

然后,诗中提到了“白下退翁怀北阙”,这里“白下退翁”可能暗指王安石晚年退隐的形象,“北阙”则象征着朝廷和国家。这一句表达了王安石即便在退隐后,依然心系国家的忠诚情怀。

接下来,“临川子弟惜南金”一句,作者借用《诗经》中的典故,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重。这里的“临川子弟”指的是王安石的后人或追随者,“南金”则象征着珍贵。作者感叹王安石的思想和品格在临川子弟心中依然熠熠生辉。

最后,作者引用了王安石的“三不畏”(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表达了对王安石勇气的钦佩。然而,作者也感慨道,尽管王安石有这样的勇气,但历史上依然有许多英雄最终沉沦。这里的“陆沈”意味着失败或沉沦,作者似乎在感叹历史的无常和英雄的悲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王安石祠堂的描写,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伟人的敬仰与感慨。作者不仅赞美了王安石的文采和改革思想,也对其勇气和忠诚表示钦佩,同时也在感叹历史的无情和英雄的命运。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英雄的敬仰,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