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洛阳

金谷春来柳自黄,晓烟晴日映宫墙。
不堪花下听歌处,却向长安忆洛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长安回忆洛阳春日美景的怅惘心情。

前两句"金谷春来柳自黄,晓烟晴日映宫墙"用明快的笔调勾勒出洛阳春天的美景:金谷园的柳树自然泛黄,晨雾与阳光交织在宫墙上。这里用"柳自黄"的"自"字,暗示春天到来是那么自然而然,无需人为干预。

后两句笔锋一转,"不堪花下听歌处,却向长安忆洛阳"道出了诗人的矛盾心理:明明是在繁花似锦、歌舞升平的美好时刻,却因为身处异乡长安而更加思念洛阳。这里的"不堪"不是真的不能忍受,而是强调在欢乐场合反而更触动乡愁的复杂感受。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洛阳的春日美景反衬在长安的思乡之情
2. "花下听歌"本该是乐事,却成了触发乡愁的媒介
3. 通过空间转换(洛阳→长安)和时间转换(当下回忆往昔)的对比,强化了思念之情

这种在欢乐中感受忧伤、在他乡回忆故乡的写法,让诗歌产生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效果,比直接说"我想家"要动人得多。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