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意诗 其二 白雪
抚冰弦之皎洁,扣玉㢩之玲珑。叹曲高而和寡,溯遗音于郢中。
恍飞霙之来下兮,忽烟霭之溟濛。乍回旋兮,舞鸾鹤于仙岛。
俄散漫兮,屑琼瑶于帝宫。沾璧槛,洒珠栊,皎兮若梨花之带月,翩兮似柳絮之因风。
萧萧兮疏竹,谡谡兮劲松。喜清光兮照眼,快颢气兮蟠胸。
乃知声音之微妙兮,移造化之功。顾兹曲之冷淡兮,琴每罢而座空。
独余情其爱悦,抱幽素兮忡忡。
现代解析
这首《琴意诗 其二 白雪》描绘了一场充满仙气的音乐盛宴,把琴声比作漫天飞舞的白雪,画面感极强。
开头用"冰弦""玉㢩"形容琴器晶莹剔透,暗示琴声清冷纯净。诗人感叹这样高雅的曲子知音难觅,就像古代郢都的绝唱。接着笔锋一转,琴声突然化作漫天飞雪:时而像仙岛上的鸾鹤盘旋起舞,时而像天宫撒落的碎玉,沾在雕栏玉砌上。这里用"梨花带月""柳絮因风"两个经典比喻,既写出雪的洁白轻盈,又暗含"忽如一夜春风来"的灵动感。
中段通过环境烘托琴声的感染力:雪落在竹林松树间,发出萧萧谡谡的声响,就像琴声中的清越之音。诗人说这种音乐能"移造化之功",简直有改变自然的力量。但曲终人散后,热闹转为寂寥,只剩爱乐之人独自回味,抱着琴怅然若失。
全诗最妙的是通感手法:把听觉的琴声转化为视觉的雪景,又用"皎洁""溟濛"等触觉感受,配合"疏竹""劲松"的听觉效果,全方位调动感官。就像我们听音乐时脑中浮现画面一样,诗人用文字完成了这场"听觉魔术",让读者既能"听"到琴声的清冷高远,又能"看"到雪花飞舞的瑰丽景象。最后留下的淡淡惆怅,正是许多艺术欣赏者共有的体验——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知音更是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