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同黄刺史作

桑乾外抱东北奔,抱内山者水名浑。
浑河一委承八源,逆西南流桑乾吞。
八源所出棼难论,络岳之腋洒岳跟。
跟有一峡水潺湲,架水作栈梁鼍鼋。
悬壁之下厚阴昏,背入腰转攀天门。
无数山壅囷廪屯,五脏六腑互为根。
岳包如心脏腑君,厥心中空厥顶髡。
势兜左右微轾轩,形家乃以钳为言。
直言导脉从昆仑,万里入首临中原。
泰山如坐嵩如蹲,如行如立衡华鶱。
此山独卧自然尊,石不玲珑草不蕃。
太朴一气禀混元,周三千里蟠外垣。
锥指之地太极存,上应虚危擘中分。
壁开如幛如缺盆,负阴抱阳向午暾。
直午一峰如守阍,贪星变廉火焞焞。
丙张丁柳无偏反,天造地设非强云。
柰何立庙羞蘋蘩,昧厥宅中旁是援。
当年议祀聚讼纷,曲阳飞石诬愚惛,只今怀柔百礼惇,明烟釐正神所欣。
那更迁庙移钟鼖,宅幽都正如中军。
如人坐车前式辕,还玄洞封灵宝文。
会仙府集群真幡,仟之人兮渺白云。
两伯之乐何处闻,仰瞻俯睇荡心魂。
侧身怀古苍烟痕,黄君守上古治敦。
神之听之民无冤,邀我登岳谒帝孙。
题名岳壁联篪埙,劝我作歌辞复温。
我无笔力扛鼎翻,敢绘日月摹乾坤。
昌黎遗诫时乃谖,虽欲悔舌不可扪。

现代解析

《登岳同黄刺史作》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诗人与黄刺史一同登临高山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对山水的细致刻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与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篇,诗人用“桑乾”和“浑河”两个地理名词,勾勒出宏大的山水背景。桑乾河奔流不息,浑河则汇聚了八条水源,形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象。这种对河流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磅礴气势,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

接下来,诗人将目光转向山岳。他详细描绘了山峡、栈桥、悬崖等景致,用“五脏六腑互为根”这样的比喻,将山岳比作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形象地表现了山川的复杂结构与壮丽景象。诗人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岳以生命与灵魂,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进一步将山岳与宇宙、历史联系起来。他将山岳比作“心脏”,象征着其在天地间的核心地位。诗人还提到“昆仑”,将其视为山脉的源头,暗示了中华文明的深远历史。通过对泰山、嵩山、衡山等名山的对比,诗人突出了这座山的独特与尊贵,展现出其自然天成、古朴无华的美。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入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他提到“立庙”与“议祀”,暗指历史上的祭祀与信仰之争。诗人认为,真正的神灵应该居于幽静之地,而不是被世俗的仪式所束缚。这种对宗教信仰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高度重视。

最后,诗人与黄刺史一同登临山顶,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与洗礼。他们在山壁上题名,仿佛与历史对话,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诗人虽然谦逊地表示自己“无笔力扛鼎翻”,但他依然用诗笔描绘了日月乾坤,展现了其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意象,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