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铁索桥

险矣盘江路,何年铁索桥。
古藤援旅客,绝壁束秋潮。
绿涧呼蛮部,垂虹溯汉朝。
风枝浑不定,为问挂猿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横跨盘江的古老铁索桥,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巧妙的手法,展现了惊险壮美的西南风光。

前两句开门见山点出地点之险——盘江边的铁索桥,一个"险"字就让人心头一紧。诗人用"何年"二字,暗示这座桥年代久远,充满历史沧桑感。

中间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先拉近看桥上细节——古藤缠绕,仿佛在搀扶过桥的旅人;再俯视江面——陡峭的悬崖约束着汹涌的秋潮。接着镜头转向两岸——碧绿的涧水边,少数民族部落的呼喝声隐约可闻;而这座如彩虹般的铁索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

最后两句最妙:风吹得树枝摇摆不定,诗人突发奇想,问树枝上悬挂的猿猴——你们天天在这摇摇晃晃,到底是怎么保持平衡的?这个充满童趣的提问,让整首诗从壮阔的山水画突然变得活泼生动。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纪录片,既有大场景的震撼(绝壁秋潮),又有小细节的温情(古藤援客);既写实又充满想象力(问猿猴),把一座古老铁索桥写得既惊心动魄,又亲切可爱。最难得的是,短短四十个字,竟然包含了视觉(垂虹)、听觉(呼蛮部)、触觉(风枝)的多重感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