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伯言、马湘帆、汤海秋、王少鹤四农部,何子贞编修,陈颂南、苏赓堂、朱伯韩三侍御,叠次召余同亨甫为觞宴之乐。九月二十六日,复集蒹葭阁;盖丙申年入都,伯言、湘帆置酒处也。诸君各以诗文见赠,余行有日,辄成七

梦魂何日忘楼船,直北传烽幸熄烟。
犴狴未周三五夜⑴,金鸡已放九重天。
微劳岂意蒙恩诏,绝岛犹闻急赠钱(台湾人士闻余入狱,醵金寄助)。
帝德民情有如此,几回搔首马难前。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一位官员在朋友为他举办的饯别宴会上写的感怀之作。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宴会背景 诗中提到的都是当时京城有名的文人和官员(如梅伯言、何子贞等),他们多次设宴为诗人送行。这次在蒹葭阁的聚会特别有意义——八年前诗人初到京城时,就是在这里受到朋友接风。

2. 人生经历 诗人回忆了自己坎坷的仕途:曾因公事被关押("犴狴"指监狱),但很快得到皇帝赦免("金鸡放赦"是古代赦免仪式)。他谦虚地说自己功劳微小却受皇恩,甚至远在台湾的百姓听说他入狱还凑钱相助,这让他深感皇恩浩荡、民心可贵。

3. 复杂心情 最后两句最动人:明明是被赦免的好事,诗人却骑着马徘徊不前。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既有对皇恩的感激,也有对官场险峻的后怕,更饱含对朋友情谊的不舍。就像我们现代人遇到重大转折时,既庆幸又忐忑的心情。

全诗用"楼船""烽烟"等意象营造出官场如战场的氛围,最后用"搔首马难前"这个生动画面,把知识分子在忠君、爱民与自我保全之间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仕途沉浮中的真实感悟,正是古典诗歌最打动人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