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矶子

大江过涪万,受水日以众。
水性杂而争,往往邹鲁閧。
云安两恶滩,东阳庙矶共。
夏冬异消长,危险相伯仲。
舟行十月交,东阳差无恐。
猖獗独庙矶,水落势益纵。
怪石扼两傍,乱流竞一缝。
被阻成轩轾,遭束乃错综。
蹙为盘涡深,激作鼓濆送。
下陷窟千寻,上涌花四弄。
一苇蛇赴壑,万浪牛鸣瓮。
放棹择强弱,打舷判轻重。
朋党互倾排,仇仇交击撞。
情意忿不和,气力悍莫控。
有如诸道兵,不听一帅用。
又如五方民,不服一国统。
神禹今则亡,谁能平洚洞。
我谓息水斗,犹之息民讼。
水性不可逆,民情不可壅。
王者决使导,《周官》一《禹贡》。
我欲铲乱石,快览蜀江空。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长江在涪陵至万州段凶险的水势,特别聚焦于"庙矶子"这段险滩的惊险场景。诗人用大量比喻和形象描写,让读者仿佛亲历其境。

开篇先交代背景:长江流经涪陵、万州后,支流增多,水流变得复杂湍急。接着重点描写庙矶子的险状:枯水期反而更危险,狭窄的河道被怪石挤压,水流在石缝间横冲直撞,形成可怕的漩涡和浪花。诗人用"蛇赴壑""牛鸣瓮"这样贴切的比喻,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小船在惊涛骇浪中颠簸的惊险。

最精彩的是诗人把湍急的水流比作内斗的军队和不服从管理的百姓,说它们像"不听指挥的士兵""不服管束的民众",这个比喻既新颖又深刻。最后诗人提出治水如同治民的道理:不能强行堵塞,而要像大禹治水那样顺势疏导。

全诗通过描写自然险境,引申出社会治理的智慧。诗人观察细致,比喻生动,把凶险的水势写得活灵活现,同时又能从自然现象中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古人"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最可贵的是,这些深刻道理都是用老百姓都能看懂的大白话讲出来的,没有掉书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