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七

移风广轩历,崇德盛唐年。成文兴大雅,出豫动钧天。

黄钟六律正,阊阖八风宣。孤竹调阳管,空桑节雅弦。

舞林鸾更下,歌山凤欲前。闻音能辨俗,听曲乃思贤。

感物观治乱,心恒防未然。君子得其道,大平何有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盛世图景,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展现社会的和谐与文明。以下是逐句分析:

1. 移风广轩历,崇德盛唐年 诗人开篇就点明主题:改变旧的风俗,推广新的历法(象征新的秩序),在崇尚德行的盛世唐朝。

2. 成文兴大雅,出豫动钧天 "大雅"指高雅的文艺,"钧天"是天上的仙乐。意思是高雅文化兴起,音乐美妙得如同天籁。

3. 黄钟六律正,阊阖八风宣 "黄钟"是古代音律的基础,"六律"指音律的规范,"阊阖"是天门,"八风"指八方之风。这里用标准的音律和畅通的风来比喻社会秩序井然,政令畅通。

4. 孤竹调阳管,空桑节雅弦 "孤竹"和"空桑"都是制作乐器的材料。这两句说用最好的材料制作乐器,演奏出高雅的乐曲。

5. 舞林鸾更下,歌山凤欲前 鸾鸟(传说中的神鸟)在林中起舞,凤凰(象征祥瑞)也想来唱歌。用神话中的祥瑞之鸟来烘托盛世景象。

6. 闻音能辨俗,听曲乃思贤 听到音乐就能辨别风俗的好坏,从乐曲中能想到贤能之人。说明艺术能反映社会风气。

7. 感物观治乱,心恒防未然 通过观察事物(如音乐、舞蹈)可以了解治乱兴衰,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

8. 君子得其道,大平何有焉 如果君子(指统治者)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太平盛世又有什么难的呢?

整体精髓: 这首诗通过描写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繁荣,来展现一个理想中的和谐社会。诗人认为,高雅的艺术不仅能反映社会风气,还能引导人们向善。真正的盛世不仅是物质丰富,更是文化昌明、道德高尚。同时,诗人也提醒统治者要居安思危,通过观察艺术来了解民情,防患于未然。

魅力所在: - 用具体的艺术形象(音乐、舞蹈、祥瑞之鸟)来表现抽象的治国理念,生动形象。 - 把音乐与社会治乱联系起来,体现了古代"礼乐治国"的思想。 -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太平盛世的根本在于统治者能否行正道,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