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蜜

大易称硕果,此物无与友。
重大难著枝,一一树腰吐。
造化妒全美,命形有好丑。
好者如圆瓮,丑者如缺缶。
周壳刺森森,乍见惊触手。
秋来腹酿蜜,好丑无不有。
簇簇黄金胞,十百聚一母(叶某。)。
胞胞崖蜜满,蜜霜堪比偶⑴。
异香谢龙脑,慎摘敢轻剖。
置之密室中,香风穿户牖。
霜刀分黄金,入口来聚首。
老稚各满量,弃核收升斗。
濯香炒其核⑵,比栗犹可口。
下惠食饴美,思以养黄耇。
我心亦似之,食此忍下脰。
忆昔博望侯,空遍西域走。
波斯佛林产,武帝曾识否。
寥寥千载下,识者属谁某。
怪哉段成式,秘检搜二酉。
著此异木篇,其传亦已久。
何时来琼海,名称小变旧。
无乃西海舶,世远不可究。
在昔岁丙辰,尤物为民咎。
谁俾死复生,女中尧舜后。
遗泽万万年,每食祝万寿。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生动直白的语言描绘了菠萝蜜这种热带水果的独特魅力,展现了古人发现新事物的惊喜和感恩之情。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外形描写(前16句) 用生活化的比喻写菠萝蜜奇特的外形:像圆瓮或破瓦罐的果形,长满尖刺的硬壳。特别强调它不像普通水果挂在枝头,而是直接长在树干上,显得很"另类"。

2. 食用体验(17-28句) 详细描述品尝过程:切开后果香四溢,金黄的果肉像蜂蜜般甜美,连果核炒熟后都像栗子一样好吃。全家老少分享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甚至提到吃不完的果核可以收集起来。

3. 历史联想(后16句) 由水果引发历史遐想: - 怀疑张骞出使西域时是否见过这种水果 - 考证唐代《酉阳杂俎》记载过类似植物 - 推测可能是古代海外贸易传入 - 特别感恩某位女性统治者("女中尧舜")推广种植

这首诗的亮点在于: 1. 完全用市井语言写"洋水果",像"圆瓮""缺缶""比栗"等比喻通俗有趣 2. 记录完整的食用过程,从采摘到吃果肉、炒果核,像美食vlog 3. 把水果和历史、海外贸易联系起来,展现古人的全球化视野 4. 结尾突然转向感恩统治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写作习惯

最打动人的是诗人对寻常水果的珍视,这种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热带水果,在古人眼中却是充满异域风情的奇妙馈赠。诗中"我心亦似之,食此忍下脰"(吃的时候都舍不得咽下去)的质朴表达,最能引起现代吃货的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