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 别苏州,在汽车中作,是日为三月十九日(1907丁未)
大好艳阳天。
春在谁边。
闲花野草不胜妍。
蓦地呜呜声里听,何处啼鹃。
令我思绵绵。
旧恨重牵。
回头山色总堪怜。
肠断甲申亡国泪,都化愁烟。
春在谁边。
闲花野草不胜妍。
蓦地呜呜声里听,何处啼鹃。
令我思绵绵。
旧恨重牵。
回头山色总堪怜。
肠断甲申亡国泪,都化愁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07年,作者在离开苏州的汽车上,借春景抒发内心的亡国之痛。
上阕用对比手法写春光: 开头"大好艳阳天"看似写美景,但紧接着"春在谁边"突然转折——这么美的春天到底属于谁?暗示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现实。"闲花野草"看似写路边野花,实则暗喻普通百姓,在乱世中依然顽强生存。突然听到杜鹃啼叫(传统意象代表亡国之痛),自然过渡到下阕的哀思。
下阕直抒胸臆: "思绵绵"三字带出复杂情绪,既有对苏州山色的眷恋,更深层的是"甲申亡国泪"——指1644年明朝灭亡的甲申之变。作者把历史伤痛比作"愁烟",既写出悲伤的弥漫感,又暗含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当时革命思潮已起)。
全词妙在: 1. 用坐汽车这个现代场景,装下传统文人的忧国情怀 2. 表面写离愁,实则写国恨,春景越美越反衬心痛 3. "愁烟"既指车外烟尘,又喻心中愁绪,一语双关
这种将个人旅程与国家命运结合的写法,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一次寻常的乘车远行,承载的却是整个时代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