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 其八 燕于巢
燕燕于巢,缀葺维戊。
甲兮乙兮,不宜有谬。
飞龙在天,云掩于斗。
曷日于雨,乃曰庚午。
彼日之差,亦孔斯丑。
昔在羲和,湎淫不修。
我筮我龟,莫我告繇。
胤乃征之,彝伦九畴。
君子授律,是祃是禷。
三五不备,罔克攸遂。
惠此蒸人,毋废尔事。
尔莫我从,维来者是冀。
甲兮乙兮,不宜有谬。
飞龙在天,云掩于斗。
曷日于雨,乃曰庚午。
彼日之差,亦孔斯丑。
昔在羲和,湎淫不修。
我筮我龟,莫我告繇。
胤乃征之,彝伦九畴。
君子授律,是祃是禷。
三五不备,罔克攸遂。
惠此蒸人,毋废尔事。
尔莫我从,维来者是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燕子筑巢为引子,通过自然现象隐喻社会秩序,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治世的向往和对现实偏差的批判。
开篇用燕子筑巢的细节("缀葺维戊"指在特定日子修巢)暗喻万事都应遵循自然规律。"甲兮乙兮"看似在说天干排序不能错乱,实则讽刺现实中规则被破坏的现象。"飞龙在天"四句用星象异常(云遮北斗)和错算雨期(庚午日误差)的典故,影射历法混乱导致的民生问题。
中间借古讽今:上古羲和(天文官)酗酒失职,就像当下管理者失责;占卜失灵("莫我告繇")暗示决策系统失效。随后用大禹治水("胤乃征之")和《洪范》九畴的典故,呼唤重建社会秩序。
结尾转为劝诫口吻:君子应像出征前祭祀("祃禷"指军祭)般严谨行事,若三纲五常(基本伦理)不完善,则万事难成。最后四句直抒胸臆:要惠及百姓("蒸人"即众人),莫废本职;即便无人追随,也要寄望后来者——体现作者在困境中的坚守。
全诗巧妙融合星象、历法、典故等元素,将自然规律与社会治理类比,既有对现实的尖锐批评,又饱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济世情怀。
顾况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