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歌

田光一死今古难,荆轲入秦发冲冠。
仓黄当日绕柱走,踞坐笑语神犹完。
残忍惨刻贾人子,以信服物非齐桓。
奈何轻欲学曹沫,可怜易水千秋寒。
高渐离,臛其目。
人击剑,我击筑。
报仇更比漆身苦,两人后先得死所。
血随易水流不止,荆高至今犹未死。
君不见鲍鱼之臭不可闻,戍卒一叫骊山焚⑴。

现代解析

《易水歌》讲述了一个关于忠诚、复仇和牺牲的故事,通过几个历史人物的经历,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首先,诗的开头提到了田光和荆轲。田光是一个忠臣,他的死让荆轲决心去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在易水边告别时,情绪激动到头发都竖了起来,显示了他内心的愤怒和决心。然而,荆轲的刺杀行动失败了,最后在秦王的宫殿中被追杀,但他依然保持着一种从容的态度,甚至在生命最后时刻还能笑着说话,表现出他的勇敢和坚定。

接下来,诗中提到了秦王的残忍和无情。秦王虽然是一个强大的统治者,但他并非像齐桓公那样以信服人,而是通过暴力和恐惧来维持统治。荆轲的朋友高渐离,为了给荆轲报仇,甚至不惜自毁双目,继续击筑(一种乐器)来表达对朋友的忠诚和复仇的决心。高渐离的故事展示了报仇的艰辛和痛苦,但他和荆轲一样,最终都选择了为正义和信仰而牺牲。

诗的结尾提到了秦始皇的暴政和秦朝的覆灭。秦始皇死后,他的尸体被用鲍鱼掩盖臭味,而他的暴政最终引发了人民的反抗,秦朝迅速灭亡。这一段通过对比秦始皇的覆灭和荆轲、高渐离的精神,表达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主题。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讲述荆轲、高渐离等人的故事,展现了忠诚、复仇和牺牲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暴政最终会引发反抗的历史规律。诗中的情感深沉,充满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英雄的赞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