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明汪公挽章二首(淳熙五年正月) 其二

四海膺门峻,亲承二纪中。
论交从父祖,受教自儿童。
山岳千寻上,江河万折东。
微言藏肺腑,欲吐与谁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端明汪公)而作,用朴实真挚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敬仰与哀思。

前四句像一幅家族传承图: "四海膺门峻"说汪公家门风严谨,声望传遍天下;"亲承二纪中"指作者有幸受教二十四年。后两句用生活化的比喻——从爷爷辈就有交情,自己还是孩童时就聆听教诲,展现了两家跨越三代的情谊。

中间四句转为气势磅礴的比喻: 把汪公的品德比作巍峨高山(千寻是古代极高单位的形容),将他的思想比作奔涌向海的江河。最动人的是"微言藏肺腑"这句——老人那些精妙的言论都藏在作者心里,如今想找人讨论却再无机会,这种"知音已逝"的孤独感特别戳心。

全诗妙在既有"江河万折"的大气比喻,又有"儿童受教"的生活细节,把对师长那种既仰望如高山、又亲切如家人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既深刻又接地气。最后那个无人倾诉的落寞结尾,让所有失去过重要师长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吕祖谦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原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出身“东莱吕氏”,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淳熙八年(1181年)卒,年四十五。宋宁宗时,追谥“成”。嘉熙二年(1238年),改谥“忠亮”。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