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内心的忧愤与无奈。
开头两句用"万里西风"和"荒荒白日"营造出苍茫悲凉的氛围,暗示国家正面临危机。诗人望着汹涌的海浪和黯淡的太阳,感到深深的忧愁却无能为力。
中间四句通过两组对比强烈的意象:一边是美人跳着欢快的舞蹈,壮士唱着豪迈的战歌;另一边却是故国千年的哀鸣和诗人九死一生流落蛮荒的遭遇。这种对比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最后两句写诗人在梦中依然能听到天宫的美妙音乐,醒来却只听见盲人乐师敲打的单调鼓声。这个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暗喻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残酷现实的落差。
全诗通过多重对比手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既有对时局的忧虑,也有对理想的坚守,展现了在乱世中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复杂心境。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