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
黄梅霪雨江山气,祇在江南卑湿地。
畿南无山亦无江,大风一起尘飞扬。
竹木灰石远难致,以柴盖屋土筑墙。
倾河倒海天瓢浆,土化为泥泥压床。
七十病翁佯聋瞽,室人交谪默无语。
通夜露处鸦落巢,连日断炊鱼在釜。
四民皆以食为天,阴阳不燮安种田。
宰辅谁能继姚宋,救时无术非无权。
名言尝闻吕叔简,发泄太早总归旱。
闰逢夏五多凶年,祇愁饥馑不得免。
何况临海时用兵,国家租税那忍缓。
天津桥更啼杜鹃,南来地气何时返。
畿南无山亦无江,大风一起尘飞扬。
竹木灰石远难致,以柴盖屋土筑墙。
倾河倒海天瓢浆,土化为泥泥压床。
七十病翁佯聋瞽,室人交谪默无语。
通夜露处鸦落巢,连日断炊鱼在釜。
四民皆以食为天,阴阳不燮安种田。
宰辅谁能继姚宋,救时无术非无权。
名言尝闻吕叔简,发泄太早总归旱。
闰逢夏五多凶年,祇愁饥馑不得免。
何况临海时用兵,国家租税那忍缓。
天津桥更啼杜鹃,南来地气何时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因恶劣天气和生活困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以及作者对此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首先,诗的开头描绘了江南地区的黄梅季节,雨水连绵不断,气候潮湿,这与北方的干燥、风沙形成鲜明对比。北方没有山川河流,大风一起,尘土飞扬,生活条件艰苦。诗中提到,由于资源匮乏,人们只能用土筑墙、用柴盖屋,生活条件简陋。
接着,诗描绘了暴雨带来的灾难:雨水如倒海般倾泻,泥土变成泥浆,甚至压塌了床铺。家中的老人假装听不见、看不见,忍受着家人的抱怨,默默无语。整个家庭在恶劣的环境中艰难求生,甚至连饭都吃不上,生活如同锅中的鱼,煎熬难耐。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从家庭困境延伸到了社会和国家层面。他指出,百姓以食为天,但如果气候不调和,农民无法耕种,生活将更加艰难。作者感叹,当今的官员没有像古代贤臣姚崇、宋璟那样的才能,无法拯救时局,虽然他们有权,但却缺乏有效的治世之术。
作者还引用了一句名言,指出如果雨水过早宣泄,最终会导致干旱。而这一年恰逢闰五月,被认为是凶年,作者担忧饥荒难以避免。更糟糕的是,国家正处于战争状态,租税沉重,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
最后,诗中提到了天津桥上的杜鹃啼叫,象征着南方的地气尚未回归,暗示着困境尚未结束。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的观察,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时局的无奈与忧虑。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困苦与动荡,以及作者对民生、时局的关切与反思。它既是一首写实的作品,也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