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路过淮阴钓鱼台时的感慨,借古喻今,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思考。
开头两句写诗人骑马停在淮阴路上,看到钓鱼台想起韩信(王孙指韩信)。"剧可怜"三字透出深深的同情——当年叱咤风云的韩信,最终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中间四句形成强烈对比:曾经给韩信送饭的洗衣老妇(诸母漂)早已不在,只剩孤零零的钓鱼台。诗人反问:被刘邦设计杀害(藏弓日)的结局,哪比得上当年安静钓鱼(把钓年)的平凡生活?这里用"藏弓"典故暗指功臣被害,与悠闲垂钓形成命运反差。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直接感受:站在寒烟中望着这块石头(钓鱼台),心里充满惆怅。这个画面感很强,寒烟中的孤石既是实景,也象征着韩信悲剧人生的缩影。
全诗通过钓鱼台这个地标,把韩信从布衣到权臣再到被害的人生轨迹串联起来,用"钓鱼"与"藏弓"两个典型场景作对比,告诉人们:平淡未必不好,富贵反而可能招祸。诗人站在古迹前的惆怅,其实是对所有人生选择的深刻反思。
苏琼
字赤友,石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