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舟纪遇 其一

半欲天晴半未晴,百禽呜处变春声。
树离圆峤珠先落,月见方诸水自生。
爱极翻教成怨恨,悟来始悔忒聪明。
无情最是堤边柳,眼看桃花带雨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意盎然却又带着淡淡哀愁的场景,情感细腻而富有哲理。

前两句写天气和鸟鸣:天空半晴半阴,百鸟啼叫中透出春天的生机。这种不确定的天气暗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鸟鸣的"变春声"则暗示季节转换带来的微妙变化。

中间四句用了两组精妙的对比:树上的露珠像仙山明珠般坠落,月光照在方诸(古代接露水的器具)上仿佛自动生出水珠。这里用自然现象暗喻感情变化——爱到极致反而生出怨恨,醒悟后才后悔自己太过聪明。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非常真实,道出了很多人经历过的情感体验。

最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写柳树和桃花:看似无情的柳树冷眼旁观,而娇艳的桃花却在雨中凋零。这里柳树代表冷静旁观者,桃花象征易逝的美好,形成强烈对比。诗人通过这个画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也暗含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全诗妙在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完美结合,用看得见的春景写看不见的愁绪。特别是"爱极生恨"、"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些感悟,至今仍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最后冷眼旁观的柳树与雨中凋零的桃花,更是用鲜明的意象道出了人世间的无奈。

孙原湘

孙原湘(1760 ~1829)清代诗人。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姑射仙人侍者,昭文(今江苏常熟)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不久得疾返里不出,先后主持玉山、毓文、紫琅、娄东、游文等书院讲席,学生多有成就。他擅诗词,主张“性情为诗之主宰”。又工骈、散文,兼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诗文与同时期的王昙、舒位鼎足,并称“后三家”或“江左三君”。著有《天真阁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