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叠韵,仍前居粤之感也(戊申稿,清光绪三十四年)
镇山镇海两巍楼⑴,两镇雄观一览收。
蒟酱自来通蜀郡,荔枝原不让闽州。
荒村野祭刘岩帝⑵,古县遗封史定侯(镇平亦秦、汉揭阳县地。)。
十四年来无一事,愧教双鬓老边愁。
蒟酱自来通蜀郡,荔枝原不让闽州。
荒村野祭刘岩帝⑵,古县遗封史定侯(镇平亦秦、汉揭阳县地。)。
十四年来无一事,愧教双鬓老边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丘逢甲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旅居广东时所作,通过描绘岭南风光和历史遗迹,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的愁绪。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壮阔的岭南风光(前四句)
诗人站在镇山、镇海两座高楼远眺,将雄伟的岭南景色尽收眼底。他提到蜀地的蒟酱(一种调味品)和福建的荔枝,暗示广东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地方。
2. 沧桑的历史遗迹(中间两句)
诗人看到荒村里百姓仍在祭祀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皇帝刘岩(刘岩是南汉开国君主),又提到镇平县(今广东蕉岭)曾是秦汉时期揭阳县的属地。这些历史遗迹让他感慨时光流逝,王朝更迭。
3. 漂泊的愁绪(最后两句)
诗人说自己十四年来一事无成,如今双鬓斑白,只能在边疆独自忧愁。这里的"边愁"既指地理上的边疆,也暗指心理上的孤独。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将壮丽山河与个人愁绪并置
- 通过蒟酱、荔枝等生活化意象展现地方特色
- 借古县、荒村等历史场景引发时光感慨
- 最后两句突然转向个人抒情,形成强烈反差
诗人表面写景,实则抒怀,在雄伟的岭南画卷中,悄悄埋下了一颗游子思乡的种子。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