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福圣观》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台山隐居的生活,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诗中,隐士在台山隐居了十余年,曾与仙人一同游历各地,享受山水之间的宁静与自由。
首句“台山卜隐十余秋”直接点明了隐士在台山的隐居生活,时间长达十余年,显示出他对这种生活的执着与满足。接着,“曾伴仙翁处处游”则暗示他与仙人一同游历,仿佛超脱了尘世的束缚,进入了一个神仙般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瀑布长流天上雪,翠屏高倚洞前楼”描绘了台山的壮丽景色。瀑布如同天上的雪水般长流不息,翠绿的山峰如同屏风般矗立在洞前,形成了一幅美丽如画的自然景观。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云堆华顶寻飚驭,月满灵豀狎海鸥”则进一步描绘了隐士的生活情趣。他在云雾缭绕的山顶寻找风的方向,在月光洒满的溪水边与海鸥嬉戏,展现出他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隐士的形象,也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最后两句“此地重归别得路,赤城玉府透瀛洲”表达了隐士对台山的深厚感情。他将台山视为自己的归宿,认为这里是他重新找到人生道路的地方。赤城玉府、瀛洲等仙境般的词汇,进一步强化了台山在隐士心中的神圣地位。
总的来说,这首《福圣观》通过描绘隐士在台山的隐居生活,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满足。诗中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隐士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体会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张无梦
凤翔府人,字灵隐,号鸿濛子。师事陈抟,多得微旨。与种放、刘海蟾为方外友。游天台,登赤城,庐于琼台观。真宗召对,授著作郎,辞之。赐还山,令台州给著作郎俸以养老。有《琼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