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戴石玉

琢之磨之,玉汝于成。
孰为玉工,师友父兄。
仙山之石,今则在我。
彼璞之弃,我责之隋。
为瑚为琏,如珪如璋。
山泽之润,邦家之光。
玉不自毁,人自槿实。
闻士称名,不离其道。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琢玉"比喻人的成长,核心思想是:一个人的成才需要良师益友的帮助,更需要自己坚守本心。全诗分三个层次:

第一段(前四句)用玉石加工比喻成长过程。就像玉石需要工匠反复打磨才能成器,人的成长也离不开老师、朋友和家人的培养。"琢之磨之"这个动作反复出现,强调成长需要持续努力。

第二段(中间八句)通过对比展现价值选择。诗人把捡到的普通山石比作被他人抛弃的璞玉,表示要担起雕琢它的责任。接着用四种珍贵玉器(瑚琏珪璋)作比喻,说明经过打磨的普通人也能成为栋梁之才,就像山泉滋养的美玉终将成为国家珍宝。

第三段(最后四句)点明主旨:玉石不会自我毁灭,但人会因为急功近利而毁掉自己("槿实"指过早摘果)。真正的人才不会为虚名改变本质,就像美玉始终保持着玉的本质。这个比喻提醒人们:成长路上要耐得住打磨,守得住本心。

全诗妙在把人生哲理藏在"捡石头-雕玉石-成重器"的故事里,用日常可见的物件讲透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特别是最后用"摘未熟果子"比喻急于求成的危害,既生动又警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