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之庐山

简寂观中甜苦笋,归宗寺里淡咸齑。
庐山面目分明露,衲子身心特地迷。
秋到树头黄叶落,夜深峰顶白猿啼。
参禅若也求玄妙,十万流沙更在西。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送僧之庐山》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景象和僧侣的修行生活,表达了对禅宗哲理的思考。

首先,诗的开头提到“简寂观中甜苦笋,归宗寺里淡咸齑”,这是在描述僧侣的日常生活。简寂观和归宗寺是庐山的两个著名寺庙,甜苦笋和淡咸齑则是指僧侣们的简单饮食。这里通过饮食的对比,暗示了修行的艰辛与平淡,同时也体现了僧侣们对物质生活的超脱。

接下来,“庐山面目分明露,衲子身心特地迷”这两句,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与僧侣内心的迷惘。庐山的美景清晰可见,但僧侣们却在修行中感到困惑和迷茫。这里表达了修行之路的复杂与深奥,即使面对自然的启示,内心的觉悟依然需要时间和努力。

“秋到树头黄叶落,夜深峰顶白猿啼”这两句,进一步以秋天的落叶和夜晚的猿啼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修行的孤独。黄叶落代表生命的变化与无常,白猿啼则增添了山中的寂寥与神秘感。这些都反映了僧侣们在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内心的挣扎。

最后,“参禅若也求玄妙,十万流沙更在西”这两句,点明了禅宗修行的核心思想。诗人认为,如果参禅只是为了追求玄妙的境界,那就像是在寻找流沙一样,永远无法达到真正的觉悟。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追求,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领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庐山自然景色和僧侣修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禅宗哲理的深刻理解。它提醒我们,修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面对内心的困惑和外界的挑战,但最终的目标是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境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