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伯充韵赠孙志举

朱颜染黄茅,自意岭表人。
长恬服世俗,敢愧歠菽贫。
送车反自厓,异獠纷来宾。
蛙蝝与蚔醢,敬我如族姻⑴。
海风吹余舟,夜渡徐闻垠。
往来一沤间,劳生竟非真。
重寻江南游,再款空同闉。
山中有异士,束书来卜邻。
胸中出虹霓,雷袂勇且仁。
索居□枯槁,赖此意少春。
当年老于公,硬语本为民。
终身虽坎壈,谁得疏而亲。
臧孙固有后,仲子先离伦。
不忧廊庙迟,绿发未肯银。
季子又一奇,武库戈矛新。
片言折鹿角,不许枝词谆。
近闻获麟书,还许登成均。
归欤汶上兄,器新人惟陈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朋友孙志举的赠诗,通过描绘旅途见闻和人生感悟,表达了对友人品格才华的赞赏,同时暗含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旅途见闻(前12句) 苏轼用生动的画面记录了自己被贬岭南的见闻:脸色被南方黄土染黄,却逐渐适应当地生活;回程时遇到少数民族热情相待("蛙蝝蚔醢"指代当地特色食物);夜渡徐闻时感悟人生如浪花般短暂虚幻。这些描写既展现了异域风情,也暗含"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2. 赞美友人(中间14句) 突然转入对孙志举的称赞:这位隐居山中的异士(孙志举)胸有韬略如彩虹,虽生活清贫但精神饱满。用"老于公"(汉代清官于定国)的典故,赞美孙氏父子三代都坚持正直为民的品格。特别提到孙家三兄弟各有所长:长子(臧孙)继承家风,次子(仲子)才华出众,幼子(季子)辩才犀利如新磨的兵器。

3. 勉励期许(最后4句) 以好消息作结:听说孙家子弟考取功名("获麟书"指中举),即将入仕为官。最后用"汶上"典故(孔子弟子闵子骞拒绝做官之地),既祝贺友人出仕,又暗含"保持初心"的期许。

全诗亮点在于: - 将岭南风土与人生哲理自然融合 - 用"浪花"比喻人生短暂,形象深刻 - 通过孙家三兄弟的对比描写,展现人才辈出的家风 - 结尾祝贺中暗含劝诫,体现苏轼赠诗一贯的含蓄深意

苏轼通过这首诗,既记录了自己的贬谪体验,又表达了对正直士人的敬意,最后在祝贺中寄托了对友人"入仕不改初心"的期望,展现了他豁达中见深情的写作特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