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香山佛迹
龙只久覆获,云物翳深谷。
拂衣向劫中,神斧断苍玉。
至今天人尊,灵迹印金粟。
颇闻开士识,飞锡隐岩麓。
坐令湖海客,香供走川陆。
巍巍虔报地,色相俨金屋。
缅想旧巾瓶,犹能慰心目。
篮舆访莲社,一笑欣自足。
抚事动幽寻,畴能氓宁辱。
松炉袅如见,余力付棋局。
更觉梦中身,悠然百无欲。
现代解析
这首《游香山佛迹》描绘了作者游览香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佛教圣地的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首先,诗中提到的“灵山名达蓬”和“香水霭瞻蔔”描绘了香山的神秘与神圣。这里的“灵山”指的是香山,而“达蓬”则暗示它与蓬莱仙山一样,充满了灵性和神秘感。“香水”则让人联想到佛教中用来供奉的香和圣水,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宗教氛围。
接下来,“龙只久覆获,云物翳深谷”描绘了香山的自然景色。龙和云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吉祥象征,象征着神圣和威严。作者在这里用龙和云来比喻山中的云雾缭绕,给人一种幽深、神秘的感觉。
“拂衣向劫中,神斧断苍玉”则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历史的思考。“劫”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概念,象征着漫长的时间和无常的世界。作者在这里似乎在感叹时间的流逝,同时也暗示了佛教的智慧和力量,能够超越时间的局限。
“至今天人尊,灵迹印金粟”进一步强调了香山作为佛教圣地的重要性。“天人尊”指的是佛教中的天神和圣人的尊崇,“灵迹”则是指佛教的圣迹。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这些圣迹的敬仰之情。
“颇闻开士识,飞锡隐岩麓”提到了佛教中的“开士”,即那些有智慧和觉悟的修行者。他们隐居在山中,追求心灵的解脱和宁静。作者在这里似乎也受到了这些修行者的启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心灵状态。
“坐令湖海客,香供走川陆”描绘了香山的游客们,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虔诚地供奉香火。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这些游客的同情和理解,他们也在寻找内心的宁静和信仰的力量。
“巍巍虔报地,色相俨金屋”则进一步描绘了香山的庄严和神圣。“巍巍”形容山的高大和威严,“虔报地”则是指信徒们虔诚地供奉的地方。“色相俨金屋”则是指这里的景色如同金碧辉煌的宫殿,充满了神圣和庄严。
“缅想旧巾瓶,犹能慰心目”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旧巾瓶”可能指的是作者曾经使用过的物品,或者是与佛教修行相关的物品。作者在这里似乎在感叹时光的流逝,但同时也感到这些回忆能够慰藉心灵。
“篮舆访莲社,一笑欣自足”描绘了作者在香山游览时的轻松和愉悦。“篮舆”指的是竹轿,“莲社”则是指佛教中的修行团体。作者在这里似乎感到了一种内心的满足和宁静,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和喜悦。
“抚事动幽寻,畴能氓宁辱”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抚事”指的是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动幽寻”则是指作者在内心深处寻找宁静和智慧。作者在这里似乎在感叹世俗生活的纷扰,但同时也感到自己能够超越这些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
“松炉袅如见,余力付棋局”则描绘了作者在香山中的悠闲生活。“松炉”指的是松木燃烧的火炉,“袅如见”则是指烟雾缭绕,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余力付棋局”则是指作者在闲暇时光中下棋,享受生活的悠闲和宁静。
最后,“更觉梦中身,悠然百无欲”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超然态度。“梦中身”指的是作者感到自己仿佛在梦中,对生活有一种超然的态度。“悠然百无欲”则是指作者感到自己已经超越了欲望的束缚,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香山自然景色和佛教圣地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智慧的敬仰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