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晤刘葆贞编修(可毅)(丙申稿,清光绪二十二年)
漠漠连天海气昏,越王台上望中原。
何人更下新亭泪,有客同倾浊酒尊。
月旦汝南逢许劭(谓许仙屏中丞。),人才江左数刘琨。
与君欲作闻鸡舞,夜半寒涛撼虎门。
何人更下新亭泪,有客同倾浊酒尊。
月旦汝南逢许劭(谓许仙屏中丞。),人才江左数刘琨。
与君欲作闻鸡舞,夜半寒涛撼虎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光绪年间一位诗人在广州与友人刘葆贞会面时所作,通过描绘壮阔的江海景象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奋发图强的志向。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1. 开篇写景(前两句)
诗人站在越王台上眺望,看到苍茫的海天连成一片,气象恢宏却带着几分昏暗。这里用"越王台"(广州古迹)和"中原"的对比,暗含对北方中原局势的牵挂。
2. 饮酒抒怀(中间四句)
诗人与友人共饮浊酒,借两个历史典故表达对人才的珍视:
- "新亭泪":用东晋名士在新亭为国事流泪的典故,暗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把友人比作东汉名士许劭(善于品评人才)和东晋名将刘琨(闻鸡起舞的爱国将领),称赞友人是难得的人才
3. 壮志豪情(最后两句)
最精彩的是结尾:诗人想效仿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与友人一起奋发图强。而深夜虎门(广州要塞)的惊涛拍岸声,更烘托出他们激荡的报国之心。
全诗特色:
- 用大海的壮阔衬托胸怀的宽广
- 巧妙运用历史典故,既赞美友人又寄托理想
- 从苍茫的景色写到激昂的壮志,情感层层递进
- "浊酒""寒涛"等意象充满力量感,展现文人豪情
诗人通过这次江畔夜话,既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又表达了与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励、共图大业的决心,把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完美融合。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