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自咏效乐天体

我家曾高来,享年稀六十。
吾祖逾九龄,屈指十之一。
嗟予蒲柳姿,不觉开七秩。
虽幸延残年,其奈婴末疾。
人生一世间,无异驹过隙。
孔蹠俱尘埃,彭殇漫欣戚。
苟免饥寒忧,况又婚嫁毕。
生亦何可恋,死固不足惜。
棺椁已素具,坟垄渐加葺。
委顺以待时,腊月三十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感慨,语言朴实但情感深刻,核心思想是看透生死、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家族寿命的对比(前6句)
- 先说曾祖父只活了不到60岁,祖父活到90多("十之一"指祖父寿命是曾祖的1.5倍多)
- 而自己像柔弱的柳树("蒲柳姿"比喻体质差),没想到也活到70岁("七秩")
- 虽然长寿,但晚年疾病缠身("末疾"指老年病)

2. 生死观(中间8句)
- 用"白驹过隙"比喻人生短暂
- 说孔子(圣贤)和盗跖(坏人)最后都成尘土,长寿的彭祖和短命者其实没区别
- 现在不用挨饿受冻,儿女也都成家立业("婚嫁毕")
- 所以活着没什么可留恋,死了也不可惜

3. 临终准备(最后4句)
- 棺材早就准备好("素具"),坟墓也在修整("葺"是修缮)
- 像等待腊月三十(除夕)一样平静等待生命终点("委顺"是顺从自然)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家常话谈生死大事,比如把死亡比作"腊月三十",显得豁达
- 通过家族三代人的寿命对比,展现人类共同的命运
- 不故作高深,承认老年病的痛苦,但依然保持坦然
- 最后两句特别有画面感,把死亡准备说得像准备过年一样平常

诗人想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住旅馆,重要的是把该做的事做完(养大儿女、尽到责任),然后平静地等待离开。这种不恐惧不逃避的态度,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启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