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维卿师 其一 (辛丑、壬寅稿,清光绪二十七、二十八年)

流落天南今八载,接天海气昼昏昏。
锦袍银烛追前梦,夜半涛声倍断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漂泊在南方多年的游子,在昏暗的海边回忆往事时写下的感怀之作。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

1. 时间与空间的孤寂感
"流落天南今八载"开篇就点明诗人已在南方漂泊八年,"天南"二字既指地理上的遥远,也暗示心理上的疏离感。"昼昏昏"的海雾景象,正是这种迷茫心境的写照。

2. 富贵往事的幻灭
"锦袍银烛"用华美的服饰和烛光,象征过去可能拥有的富贵生活。但一个"追"字透露这已是无法重现的旧梦,就像追逐海市蜃楼般虚幻。

3. 深夜涛声的冲击
夜半时分的海浪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震耳。"倍断魂"不是简单的伤心,而是说涛声让本已破碎的心魂,又遭受加倍的摧折。

4. 今昔对比的张力
全诗通过"锦袍银烛"与"夜半涛声"、"前梦"与"断魂"的强烈对比,形成巨大的情感落差。就像电影镜头从华丽的回忆画面,突然切换到黑暗中的惊涛拍岸。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不直接说"我想家""我难过",而是用海雾、烛光、涛声这些具体意象,让读者自己感受那种刻骨的漂泊之痛。就像我们听到某首歌突然想起往事时,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揪心感觉。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