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伯瑶和章叠前韵(己亥稿上,清光绪二十五年春、夏)

华灯夜照柘枝舞,满地香云散花雨。
豪竹哀丝送眉语,红氍毹捧宫妆古。
安知座有伤心人,东风吹律声不春。
满堂花作可怜色,浩劫欲化无边身。
归倚客窗愁目遇,震魄惊魂吟大句。
舍兵无法向人说,大九州方沉战气(和章有“从今掩耳怕谈兵”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华丽宴会背后的深沉哀愁,通过对比热闹与孤独,展现了诗人对乱世的忧思。

上半部分(热闹中的孤独)
前四句像电影镜头:华灯下舞女跳着柘枝舞,花瓣如雨飘落,乐声缠绵,穿着古装的女子在红毯上献艺。表面看是极尽奢华的宴会,但第五句突然转折——"安知座有伤心人",提醒我们人群中藏着一位心事重重的观察者。

下半部分(悲天悯人的情怀)
诗人感觉自己与欢乐格格不入,连春风都带着寒意("东风吹律声不春")。满堂鲜花在他眼中变成"可怜色",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预感。"浩劫欲化无边身"更是直接表达了对灾难的忧虑。

结尾(知识分子的无力感)
离宴归家后,诗人仍被所见所闻震撼,写下警句。最触动的是"舍兵无法向人说"——他明白放弃武力会任人宰割,但当时(光绪二十五年)正值列强侵略,谈兵事又让人痛苦(朋友诗中说"怕谈兵")。最后"大九州方沉战气"点明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战争阴云中。

核心魅力
诗人用"热闹宴席"反衬"个人忧思",像在欢乐派对上独自看灾难片预告。这种反差让我们感受到:当国家危难时,连最华丽的娱乐都蒙着阴影。诗中"从今掩耳怕谈兵"的引用,特别能引发中国人对近代屈辱史的共鸣。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