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衡阳的壮丽景色,同时借古喻今,表达了对朝廷政策的思考。
前两句"楚塞衡阳壮,姬公叔父尊"先点明地点——楚国要塞衡阳,用"壮"字突出其雄伟。后一句借用周朝姬姓叔父的典故,暗示这里地位重要。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衡阳的地理特色:"三湘疏地脉"说湘江支流分布如人体脉络;"一柱表天门"用擎天柱比喻南岳衡山;"桐叶圭初剪"用周成王剪桐叶封弟的典故;"兰台赋尚存"指屈原在此留下辞赋。这些描写既展现自然景观,又暗含历史底蕴。
最后两句"圣朝宽物力,采𣙜亦须论"是点睛之笔,表面歌颂当朝体恤民力,实则委婉提醒:即便是圣明时代,征收赋税("采𣙜")这样的政策也需要慎重商议。
全诗特色在于:
1. 写景宏大,用"壮""一柱"等词展现衡阳气势
2. 善用典故,把桐叶封侯、屈原作赋等故事自然融入
3. 结尾含蓄,在赞美中暗含规劝之意
4. 对仗工整,如"三湘"对"一柱","桐叶"对"兰台"
诗人通过描绘衡阳的山水人文,既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又展现了一个官员对国家政策的责任意识,在赞美中带着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