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的话来说,是在感叹时代变迁中文人的无奈与坚守。
前两句"风雅都从变后奇,古来词客惯哀时"意思是:真正有深度的文艺作品,往往诞生于社会巨变之后(比如战乱、朝代更替),而自古以来诗人词客们都习惯用文字哀叹时局。这里"变后奇"的"奇"不是奇怪,是指经历变故后产生的非凡作品。
后两句更打动人心:"可怜倒海倾河泪,独立苍茫但咏诗"——诗人看着天下动荡("倒海倾河"比喻社会剧变像海水倒灌、江河决堤),内心悲痛眼泪都快流成河了,却只能孤独地站在苍茫天地间,用写诗来抒发情怀。"但咏诗"的"但"字特别有力,说明除了写诗别无他法。
全诗最动人的是这种反差:一方面社会剧变像自然灾害般汹涌(倒海倾河),另一方面诗人却只能孤独地用文字回应(独立咏诗)。就像现代人面对重大社会事件时,普通人能做的可能只是在社交媒体发发感慨,有种无力但又不放弃表达的感觉。
特别要注意这是1900年(庚子年)的作品,当时八国联军侵华,诗人用"倒海倾河"暗喻国难,而"咏诗"代表着文化人在乱世中最后的坚守。这种个人微小声音与时代巨浪的对抗,至今读来依然令人共鸣。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