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门
函关西上潼关来,旭日正射关门开。
门开四扇城百雉,迢递层城屹山峙。
汉唐设险凭此关,连营甲骑屯如山。
时平无处问残垒,但见长河万斛波回环。
万里当风陵,双峡险初脱。
青山转处有余力,山束千重河一折。
中流无风喷怒涛,重舸径上长樯摇。
昨宵我住严关下,愁听惊流梦中泻。
河流东注我向西,晓上关头看太华。
门开四扇城百雉,迢递层城屹山峙。
汉唐设险凭此关,连营甲骑屯如山。
时平无处问残垒,但见长河万斛波回环。
万里当风陵,双峡险初脱。
青山转处有余力,山束千重河一折。
中流无风喷怒涛,重舸径上长樯摇。
昨宵我住严关下,愁听惊流梦中泻。
河流东注我向西,晓上关头看太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潼关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厚重感,语言生动,画面感极强。
开头四句像电影镜头一样展开:诗人从函谷关向西来到潼关,朝阳正好照在打开的城门上。四扇城门大开,高大的城墙沿着山势蜿蜒,层叠的城楼像山一样稳稳立在那里。这里用"旭日正射"的明亮和"屹山峙"的稳固形成对比,突出潼关的雄伟。
中间八句转入历史联想:汉唐时期这里就是重要关隘,曾经驻扎着无数兵马。但如今太平年代,已经看不到当年的战争痕迹,只见黄河水浩浩荡荡环绕着关城。这里通过古今对比,用"连营甲骑"的想象和"长河万斛"的现实景象,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变迁。
接下来六句集中写黄河的壮观:潼关位于风陵渡,黄河在这里冲出峡谷。青山似乎还有余力延伸,而河水在群山约束下突然转向。河中央无风也掀起巨浪,大船逆流而上,桅杆摇晃不停。这里用"山束千重"和"河一折"的对抗,以及"喷怒涛"的拟人手法,把黄河写得充满力量。
最后四句写诗人的经历:昨晚住在严关下,整夜听着惊涛骇浪声入睡。如今河水向东流,诗人却向西行,一早就登上潼关远眺华山。这里用河流方向与诗人行程的相反,暗示人生的不同选择,又以"看太华"收尾,把视线引向更辽阔的远方。
全诗就像一幅动态的山水画卷,既有"旭日正射"的光影效果,又有"喷怒涛"的听觉冲击,更有"看太华"的深远意境。诗人通过空间移动(从函谷关到潼关)、时间跨越(从汉唐到当下)、景物对比(静立的山与奔涌的河),把潼关的地理特点和历史韵味完美融合,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历史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