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元宵节晚上没有月亮的场景,但背后藏着更深的家国情怀。
前两句"蛮云黯黯海天昏,冷对春灯忆梦痕"描绘了乌云密布、海天昏暗的景象,诗人孤独地对着元宵节的灯笼,回忆往昔。这里的"蛮云"暗指当时外国列强的侵略势力。
后两句"今月纵明输古月,更无人说夺昆崙"是诗眼。表面说现在的月亮再亮也比不上古时的月亮,实际是说现在的国家虽然还在,但已经不如从前强盛。"夺昆崙"用典,暗指唐朝名将裴行俭智取昆仑关的故事,感叹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英雄能收复失地。
整首诗借元宵无月之景,抒发了诗人对国势衰微的忧愤。乌云象征列强侵略,无月暗示国家蒙难,灯笼的暖光更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凄凉。这种将个人节日感怀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写法,让普通的元宵夜景承载了沉重的时代悲情。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