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兴散步

晚岁知非蘧伯玉,前身作脱戒师兄。
青山不灼利名火,白发能销忿欲兵。
境对虚空全体现,眼无拣择内心平。
晓窗醒寂关何事,到枕清钟一两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晨兴散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晚年时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平静。

首先,作者提到自己晚年时突然醒悟,明白了像蘧伯玉这样的古人如何看透人生。蘧伯玉是古代的一位贤人,以自我反省和知错能改著称。作者通过这个典故,暗示自己也在晚年时看透了名利和欲望的虚幻。

接着,作者用“青山不灼利名火”来形容自己已经不再被名利所困扰,青山象征着自然和永恒,而“利名火”则代表世俗的欲望和纷争。作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已经超越了对名利的追求,内心变得平静。

“白发能销忿欲兵”则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在面对生活中的愤怒和欲望时,已经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化解,不再被这些负面情绪所左右。

然后,作者提到自己面对虚空(即宇宙或人生的本质)时,能够完全接受和理解它,内心没有任何拣择或偏见。这种境界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不再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

最后,作者描述了清晨醒来时,听到一两声清脆的钟声,这种宁静的时刻让他感到无比的平静和满足。这里的“清钟”象征着内心的安宁和觉悟,作者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自己在晚年时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晚年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名利的看淡、对欲望的超越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语言都简洁而深刻,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