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罗源喜晴(1941年3月)

我来巴山沧海行,山色日远海气侵。
天公亦知斯人喜,急遣羲和破积阴。
忆昨风狂雨又骤,斗舆如舟处处漏。
局促真同井底蛙,天地混沌看不透。
远山纷纷雾中没,飞泉入野犹怒吼。
大峰千尺独矜持,突兀云外露其头。
云如浊浪去复来,何时始罢令人愁。
岂知一夕乾坤旋,举头只见青青天。
积潴道上犹狼藉,朝暾已上万树颠。
却讶群峰何苍翠,绿头花鸟鸣声妍。
群峰不言亦不语,原知翻覆指顾间。
一笑登车去如箭,斜影萧萧拂稻田。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罗源经历风雨后迎来晴天的所见所感,充满生动的画面感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开篇用"巴山沧海"的壮阔景象,暗示旅途艰辛。山色渐远、海气侵袭的描写,让人感受到长途跋涉的疲惫。但突然笔锋一转,说老天爷也知道人喜欢晴天,立刻派太阳神驱散阴云——这里用拟人手法把天气变化写得特别有灵性。

中间八句是回忆昨天的狂风暴雨:坐的轿子像漏水的船,人像井底之蛙般被困住;远山被浓雾吞没,瀑布在田野里怒吼;只有最高的山峰倔强地探出云层,而翻滚的乌云让人发愁。这些比喻特别形象,把暴雨天的压抑感写得活灵活现。

转折出现在"岂知一夕乾坤旋",突然放晴的惊喜跃然纸上:虽然路上还有积水,但朝阳已经爬上树梢;更惊喜的是,经历风雨的群山反而更加苍翠,花鸟的鸣叫也格外动听。这里暗含哲理——风雨洗礼后的事物往往更显生机。

最后四句最妙:群山沉默不语,因为它们早知道阴晴变化就在转瞬之间。作者会心一笑,乘车飞驰而去,车影掠过稻田。这个结尾洒脱又富有禅意,把对人生起伏的坦然态度,通过自然景象巧妙传达出来。

全诗就像一部微型纪录片:先拍压抑的暴雨场景,再给明媚的晴空特写,最后用远去的车影作结。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经历风雨见彩虹"的豁达,告诉我们困难和阴霾终会过去,要以平常心看待生活的起伏变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