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苍凉的深山古寺暮色图,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独特的意境。
前两句写古寺环境:三棵柏树虽然枝干枯瘦却散发着苍劲的生命力,幽深的寺庙大殿被紫色晚霞笼罩,飘荡的香火烟云带来一丝凉意。"生枯气郁苍"用看似矛盾的写法,突出了老树顽强的生命力;"紫殿梵云凉"则通过色彩和触觉的对比,营造出寺庙的神秘氛围。
后两句转向山野生活:溪水对岸的绿树掩映着简陋小屋,牧童的笛声回荡在山谷,初升的月亮给群山披上淡黄色的光晕。"隔溪水"让画面产生空间层次感,牧笛与山月的组合既有人间烟火气,又带着超脱尘世的静谧。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枯柏推到寺庙,再拉到溪边野屋,最后用声音(牧笛)和光影(山月)收尾。诗人巧妙运用"紫""绿""黄"三种颜色,配合"郁苍""凉"的体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清凉的深山傍晚,既能感受到寺庙的庄严,又能体会山野的闲适。特别是最后牧笛与山月的搭配,让整幅画面突然生动起来,在寂静中透出生活气息。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