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日游长潭六首① 其四 (乙未稿,清光绪二十一年)

岩翠冷欲滴,泉飞破秋烟。
中有碧血痕,终古长涓涓。
九州已无池,一线犹有天⑴。
炼石思补之,天乎俄已颠。
亦欲一叶舟,奉母终天年。
吁嗟厄阳九,不死胡能贤?
人生祗一死,死况忠孝全!
峨峨故衣冠,寒潭写苍颜。
山灵鉴孤贞,宁须史官编。
荒祠清溪曲,遗蜕空山巅。
采菊再拜荐,酹之以寒泉。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重阳节游览长潭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孝精神的赞颂。

开头四句描绘了长潭的景色:岩石青翠欲滴,泉水飞溅冲破秋雾。但在这美景中,作者注意到泉水里似乎有"碧血"的痕迹,暗示这里可能发生过悲壮的历史事件。

接下来六句转向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当时中国面临外敌入侵(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国土沦丧,但作者仍抱有一线希望。他想效仿女娲补天的神话来挽救国家,却发现天已经塌了(比喻国家危亡)。他本想带着母亲隐居度日,但想到国家正值危难("厄阳九"指灾难时期),觉得此时不死节报国怎能算贤能?

然后六句升华主题:人生终有一死,能为忠孝而死最为圆满。作者穿着传统衣冠站在寒潭边,相信山神能见证他的忠诚,这比史书记载更重要。这里提到的"荒祠"和"遗蜕"可能指当地纪念忠臣的古迹。

最后两句是祭奠仪式:作者采来菊花虔诚祭拜,用清冷的泉水洒酒致祭。这个结尾既呼应开头的潭水描写,又表达了作者对忠义精神的崇敬。

全诗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感慨、个人情怀巧妙融合,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里,表达了深沉的家国情怀。语言虽然典雅但情感真挚,通过"碧血""补天"等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忧国忧民的热忱。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