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丘逢甲在游览梅州"铁汉楼"遗址时有感而作,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气概的向往。
前四句写景:瘴气弥漫却遮不住城楼,破败的楼台前只有诗人独自徘徊。诗人感叹当今世上已难觅像李纲(铁汉楼纪念的宋代忠臣)那样的硬骨头,只有群山依旧环绕着古老的梅州城。这里用"瘴云"暗喻当时腐败的政治环境,"真铁汉"的缺失则讽刺了晚清官员的软弱。
后四句抒情:想到朝廷文书难以挽回国家颓势,连梦中都为割让领土而忧愁。诗人想借酒浇愁,却听见程江水声呜咽东流,仿佛在诉说国破家亡的悲痛。"回天恨"指无力挽救国家危亡的遗憾,"割地愁"直指甲午战争后清廷割让台湾等地的屈辱。
全诗通过荒废的古楼、呜咽的江水等意象,将个人孤独游历与家国忧思紧密结合,在怀古中寄托了对民族气节的呼唤,语言沉痛却不失力量感。最后以流水呜咽作结,余韵悠长,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