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永叔赠沈博士
我不识醉翁亭,又不闻醉翁吟。
但见醉翁诗,爱彼绝境逢良琴。
上多高峰下流泉,后有芳草前茂林。
玄猿黄鹄翩翻共悲鸣兮,白云翠霭倏忽而阳阴。
此间真意不可尽,未遇知者犹荒岑。
醉翁昔时逃世纷,恋此酩酊遗朝簪。
心虽独醒迹弥晦,举俗莫得窥浮沈。
迩来十年定谁觉,独沈夫子明其心。
写之丝桐寄逸赏,曲度寥落含高深。
绝调众耳多不省,醉翁一闻能别音。
乃知精识自有合,何必相与凌崎嵚。
伯牙钟子期,目击意已歆。
蓬莱三山荡析不可见,惟有水仙之操传至今。
安知后世万千岁,此地不为水火侵。
但存君诗与君曲,虽远犹可期登临。
沈夫子,与醉翁,斯言至悲君更寻。
但见醉翁诗,爱彼绝境逢良琴。
上多高峰下流泉,后有芳草前茂林。
玄猿黄鹄翩翻共悲鸣兮,白云翠霭倏忽而阳阴。
此间真意不可尽,未遇知者犹荒岑。
醉翁昔时逃世纷,恋此酩酊遗朝簪。
心虽独醒迹弥晦,举俗莫得窥浮沈。
迩来十年定谁觉,独沈夫子明其心。
写之丝桐寄逸赏,曲度寥落含高深。
绝调众耳多不省,醉翁一闻能别音。
乃知精识自有合,何必相与凌崎嵚。
伯牙钟子期,目击意已歆。
蓬莱三山荡析不可见,惟有水仙之操传至今。
安知后世万千岁,此地不为水火侵。
但存君诗与君曲,虽远犹可期登临。
沈夫子,与醉翁,斯言至悲君更寻。
现代解析
这首诗《同永叔赠沈博士》借“醉翁”的形象,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共鸣的隐逸情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醉翁是谁?
诗中“醉翁”并非真醉,而是一个隐喻——他表面醉酒避世(“逃世纷”“恋此酩酊”),内心却清醒独绝(“心虽独醒”)。他像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形象一样,寄情山水,远离官场(“遗朝簪”),但孤独无人理解(“未遇知者犹荒岑”)。
2. 沈博士的知音之贵
醉翁的孤独持续了十年,直到遇见沈夫子(沈博士)才被真正读懂。两人像伯牙与钟子期(“伯牙钟子期”的典故)一样,通过琴曲(“丝桐”)达成精神共鸣。诗人强调:真正的理解不需要刻意攀附(“何必相与凌崎嵚”),而是灵魂的天然契合。
3. 山水与艺术的永恒
诗中描绘了高峰、流泉、芳草、猿鹤等自然景象(“玄猿黄鹄翩翻共悲鸣”),暗喻醉翁高洁的品格。诗人认为,即使未来山水湮灭(“水火侵”),只要诗与曲流传,后人仍能通过艺术“登临”这片精神净土。
4. 悲怆的底色
结尾“斯言至悲”点出深意:醉翁和沈夫子的相遇是幸运的,但更多人的孤独可能永无解答。这种对知音难觅的感慨,让超逸的山水情怀多了一层现实沉重感。
通俗总结:
这首诗像一封写给“孤独者”的安慰信——有人醉心山水无人懂,有人倾尽琴音觅知音。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理解可遇不可求,但若能将心志寄托于诗曲山水,或许千年后仍有人与你隔空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