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倚危栏,斜日暮。蓦蓦甚情绪。稚柳娇黄,全未禁风雨。春江万里云涛,扁舟飞渡。那更听、塞鸿无数。
叹离阻。有恨落天涯,谁念孤旅。满目风尘,冉冉如飞雾。是何人惹悉来,那人何处。怎知道、愁来不去。
叹离阻。有恨落天涯,谁念孤旅。满目风尘,冉冉如飞雾。是何人惹悉来,那人何处。怎知道、愁来不去。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人在黄昏时分独倚高楼,望着远方思念爱人的愁苦心情。
上片写景:
开头"倚危栏"三字就勾勒出一个孤独的身影靠着高楼栏杆的画面。"斜日暮"点明时间是傍晚,夕阳西下最容易勾起愁思。"稚柳娇黄"写初春嫩柳,但"全未禁风雨"暗示它们经不起风吹雨打,就像脆弱的爱情。"春江万里云涛"是壮阔的远景,而"扁舟飞渡"则是近景,一远一近形成对比。"塞鸿无数"更添孤寂,大雁成群飞过,反衬人的形单影只。
下片抒情:
"叹离阻"直接点明主题:与爱人分离的痛苦。"有恨落天涯"像在说自己的愁恨随风飘散到天涯海角。"满目风尘"既是实写黄昏景色,也暗喻人生坎坷。"冉冉如飞雾"形容愁绪像雾气一样挥之不去。最后几句尤为动人:明明知道思念无用,却控制不住地去想"那人何处";明明知道愁苦无解,却还是忍不住问"怎知道愁来不去"。
全词妙在:
1. 用黄昏、嫩柳、孤雁等意象自然烘托愁绪
2. 语言明白如话却情意深长,比如"是何人惹愁来"这种口语化的表达
3. 情感层层递进,从看景到思人,再到愁绪难解,最后以无可奈何的感叹作结
4. 用"飞雾"比喻愁思,既形象又新颖,把无形的情绪写得可见可感
这就像我们现代人傍晚独处时,看着窗外景色突然想起远方爱人的心情,只不过古人用更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