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经过三峡时,听到猿猴哀鸣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旅途中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首联"扁舟登楚峡,孤棹下巫云"开篇就营造出孤独的意境:一叶小舟驶入三峡,船桨划破巫山的云雾。这里用"孤棹"暗示诗人的形单影只。
颔联"正值三声断,仍教五夜闻"化用"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典故,说猿声虽然短暂,却在漫漫长夜中萦绕耳畔。这里用声音的延续来表现愁绪的绵长。
颈联"凄凄流洞壑,杳杳透烟氛"继续描写环境:凄凉的猿声在山洞峡谷间回荡,穿透朦胧的雾气。通过声音在空间中的传播,强化了哀愁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联"滟滪秋归尽,阳台曙欲分"写景:秋色将尽的滟滪堆,曙光初现的阳台。这里用季节和时间的变化,暗示诗人彻夜未眠。
最后四句直抒胸臆:"何人悲失计,几度恨离群"写漂泊在外的懊悔;"听后盈巾泪,家山接海濆"则直接道出听猿声落泪、思念远方家乡的深情。
全诗以猿声为线索,将三峡的险峻风光与游子的羁旅愁思完美融合。诗人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抒发,让读者感受到他乡游子听到猿鸣时那种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诗中"孤"、"凄"、"杳"等字眼的反复使用,更强化了这种孤独哀愁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