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罗浮 其九 (庚戌、辛亥稿,清宣统二年、三年、民国元年)

满山皆奇石,欲拜不胜勤。
满山皆甘泉,欲品难为分。
无泉不成瀑,无石不生云。
飞瀑下云间,处处声相闻。
九百九十瀑,云气常氤氲。
置身云瀑间,独立谁为群?
云出作霖雨,瀑下成溪源。
非无济物功,同颂罗浮君。
为问泉与石,宁复本性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罗浮山壮丽的自然景观,充满灵动与哲思。诗人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带我们走进一个奇石飞瀑、云雾缭绕的仙境。

开篇就用重复的"满山"句式,像导游一样热情地介绍:这里到处都是造型奇特的石头,多到让人拜不过来;甘甜的山泉随处可见,多到尝都尝不完。这种夸张手法让人立刻感受到罗浮山的富饶。

中间六句像一组动态风景画:有石头的地方就腾起云雾,有山泉的地方就形成瀑布。飞瀑从云中倾泻,水声此起彼伏。诗人说这里有"九百九十瀑"(虚指数量极多),整个山林云雾缭绕,仿佛仙境。置身其中的人,就像超脱尘世的隐士,与天地独处。

最后笔锋一转,赋予自然以人性:云雾化作滋润万物的雨露,瀑布汇成养育生灵的溪流。诗人用拟人手法说"罗浮君"(把山比作有德行的君主)默默造福万物。结尾突然发问:这些历经沧桑的泉水山石,是否还保持着最初的模样?这个提问巧妙地把自然景观升华成对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考。

全诗就像一部山水纪录片,既有"飞流直下"的视觉震撼,又有"润物无声"的细腻观察,最后留下一个引人深思的开放式结尾。诗人通过赞美罗浮山,其实是在歌颂大自然无私馈赠的美德。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