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
荆人初得玉,跅足辞岩阿。
持献万乘君,君门正嵯峨。
谁其尸国工,谬以石见诃。
迷邦诚不忍,欺君反同科。
臣口不自明,臣心终靡它。
抱璞重再拜,呼天泪滂沱。
泪尽血可续,玉在良已多。
是事古则然,呜呼今奈何。
持献万乘君,君门正嵯峨。
谁其尸国工,谬以石见诃。
迷邦诚不忍,欺君反同科。
臣口不自明,臣心终靡它。
抱璞重再拜,呼天泪滂沱。
泪尽血可续,玉在良已多。
是事古则然,呜呼今奈何。
现代解析
《古意》讲述了一个关于忠诚和误解的故事,诗人通过一个荆人献玉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的无奈和委屈。
诗的开头,荆人(楚国的人)在山中发现了一块美玉,满怀喜悦地把它献给君王。然而,君王身边的人却误以为这块玉是普通的石头,反而责备荆人欺骗。荆人心中委屈,却无法为自己辩解,只能默默承受这种误解。他抱着玉,再次向君王行礼,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
接下来,诗人通过荆人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荆人的泪水流尽,但心中的忠诚和委屈依然存在。他知道,真正的玉石终究会被发现,但这个过程却充满了误解和痛苦。
最后,诗人感叹道,这样的事情在古代就经常发生,今天又如何能避免呢?他通过对荆人遭遇的描述,影射了自己在现实中的处境,表达了对忠诚被误解、真相被掩盖的无奈和悲愤。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误解和忠诚的矛盾。诗人的情感真挚而强烈,让人感同身受。同时,诗中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情感表达直接而深刻,让读者能够迅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一个古老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的误解和委屈的感慨,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和矛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