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越井台望》是一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诗,诗中通过描绘景物和情感的交织,传递出深切的乡愁。
首句“独立阳台望广州”,描绘了一个孤独的人站在阳台上,远眺广州的场景。这里的“独立”不仅指独自一人,更暗示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望着广州,他心中涌起的不是对繁华都市的向往,而是异乡游子的愁绪。
“更添羁客异乡愁”,进一步点明了这种情感。作为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他无法摆脱心中的乡愁,眼前的景象反而加深了他的孤独感。
“晚潮未至早潮落”,这句诗借潮水的起落,比喻游子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晚潮还未到来,早潮已经退去,象征着游子无依无靠、漂泊不定的命运。
“井邑暂依沙上头”,最后一句描绘了一个临时的居住地,就像井边的沙堆一样,随时可能被潮水冲走。这里的“井邑”可能指的是游子暂时安身的地方,但这个地方并不稳固,随时可能消失,暗示了游子生活的漂泊无定。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游子身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潮水的起落、临时的住所,都象征着游子漂泊不定的命运,令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无奈与愁绪。
刘言史
刘言史(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唐代诗人。藏书家,赵州邯郸人。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卒后,葬于襄阳。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曾旅游金陵、潇湘、岭南等地。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诏授枣强县令,世称“刘枣强”,但未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