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许仙屏中丞 其四 (乙未稿,清光绪二十三年)

旌门载别又经年,菊秀兰芳八月天。
每赋秋容怀潞国,偶谈边计托樊川。
呼鸾道远思瑶节,化象潭清制锦笺。
手写新诗寄钤阁,报章遥盼雁来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朋友许仙屏的寄怀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重逢的心情。

首联“旌门载别又经年,菊秀兰芳八月天”写两人分别已经一年,如今又到了菊花盛开、兰草芬芳的八月秋天。这里用“菊秀兰芳”点明时节,也暗含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美。

颔联“每赋秋容怀潞国,偶谈边计托樊川”写作者每逢秋天就会想起友人(潞国可能指友人所在的地方或官职),偶尔谈论边疆事务时也会联想到友人(樊川可能指友人的才干或志向)。这两句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挂念,以及对其才能的认可。

颈联“呼鸾道远思瑶节,化象潭清制锦笺”写友人远在他乡,作者思念他的风范(“瑶节”象征高洁品格),同时想象友人在清澈的潭水边写下书信(“锦笺”指精美的信纸)。这里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也有期待收到回信的盼望。

尾联“手写新诗寄钤阁,报章遥盼雁来前”写作者亲手写下新诗寄给友人(“钤阁”可能指友人的居所或办公处),并期待友人能回信(“雁来前”指鸿雁传书,象征书信往来)。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也有对重逢的期待,展现了深厚的友情。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