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发安远

检束琴书入帝都,骊驹将发重踟蹰。
十年鸡肋惭丛桂,万里雄飞负壮图。
故国云山成睽隔,长途风雪任驰驱。
却怜双鬓催迟暮,何日扁舟问五湖。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即将离开安远、前往京城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现状的不舍和人生感慨。

前两句"收拾好琴书准备去京城,可马儿要出发时又犹豫徘徊",用"琴书"代表文人身份,"骊驹"指代远行的马匹,生动展现了临行前那种既兴奋又留恋的矛盾心理。就像我们出远门前,明明行李都收拾好了,却总想在门口多站一会儿。

中间四句是诗人的自我反思:十年间像嚼鸡肋一样平淡地生活,愧对家乡的桂花(象征安逸生活);本有闯荡天下的雄心壮志却未能实现。现在故乡山水渐渐远去,只能冒着风雪踏上漫长旅途。这里用"鸡肋"比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现状,"雄飞"则像雄鹰展翅的意象,形成强烈对比。

最后两句最打动人心:看着镜中渐白的双鬓感慨年华老去,不知何时才能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泛舟五湖。这里用"催迟暮"三个字把岁月比作催老的人,而"扁舟五湖"的典故,表达了所有中年人都懂的那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全诗就像一封古代文人的"朋友圈心情",用马匹、风雪、桂花这些日常景物,搭配鸡肋、雄飞、扁舟这些巧妙比喻,把中年离乡时那种壮志未酬的遗憾、对未来的忐忑、对自由的渴望,写得既含蓄又真切。特别是最后关于白鬓的感叹,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照镜子发现白头发时的那种唏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