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隐直书重阳日登高于三门禹庙怅然恨不参之作一诗以寄
九日情何极,三门望特高。
大河横日夜,砥柱析毫毛。
眺览兴亡古,登临意气豪。
穷源悲绝域,微禹叹容刀。
万事浮云去,前贤逝水滔。
秋阴生远塞,杀气起临洮。
努力追游晚,逢人应接劳。
黄花满酌酒,白鹭看惊涛。
醉舞相倾倚,商歌散郁陶。
别离怀病友,书礼谕绨袍。
俗态随伧父,愁吟困楚骚。
飞车傥可得,携手恣游遨。
大河横日夜,砥柱析毫毛。
眺览兴亡古,登临意气豪。
穷源悲绝域,微禹叹容刀。
万事浮云去,前贤逝水滔。
秋阴生远塞,杀气起临洮。
努力追游晚,逢人应接劳。
黄花满酌酒,白鹭看惊涛。
醉舞相倾倚,商歌散郁陶。
别离怀病友,书礼谕绨袍。
俗态随伧父,愁吟困楚骚。
飞车傥可得,携手恣游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重阳节收到朋友来信后,因无法同登禹庙而写的感怀之作。全诗通过壮阔的山水与深沉的历史感慨,表达了复杂的人生情绪。
开篇四句用"大河横日夜"的雄浑画面和"砥柱析毫毛"的精细对比,既展现黄河三门峡的险峻,又暗喻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中间部分将自然景观与历史兴亡交织:秋日阴云、边塞杀气的描写,既是对现实的观察,也暗含对时局的忧虑;"微禹叹容刀"等句借大禹治水的典故,抒发对英雄不再的感慨。
诗中情感起伏明显:登高时的豪迈("登临意气豪")、对历史的悲叹("万事浮云去")、对友人的思念("别离怀病友")最终转化为借酒消愁的放达("醉舞相倾倚")。结尾"飞车傥可得"的想象,流露出对自由同游的渴望,这种从怅然到豁达的情绪转变,正是重阳登高传统的精髓——在秋日萧瑟中寻找精神超越。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种力量的交织:黄河的奔腾之力、历史的厚重之力、友情的温暖之力,最终凝聚成"黄花满酌酒"的洒脱姿态,展现了古人面对遗憾时的典型态度——用诗酒风流化解生命中的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