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落魄文人的苦闷和无奈,充满了对命运不公的感慨。
开头两句,诗人自比为一个被遗忘的酒徒,敲着瓦罐唱着悲伤的歌,显得孤独凄凉。他觉得自己就像古代高阳的酒徒一样,曾经豪迈,如今却无人问津。
中间四句,诗人用几个比喻表达自己的困境:明知搬走王屋山(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不可能的,却还是徒劳地尝试;看着曾经茂盛的神树(象征理想或抱负)如今枯萎,只能无奈叹息。他感觉自己像一匹老马拉着沉重的车,在陡坡上艰难前行,又像一只饥饿的老鹰,被迫去追逐弱小的麻雀(暗指为了生存不得不做违心的事)。
最后两句,诗人看透世事变化无常,明白人生的起伏都是天意。他借酒消愁,看着“九九消寒图”(一种记录冬至后天气变化的图,也象征时间流逝),在醉意中等待寒冬过去,暗含对未来的渺茫希望。
整首诗用生动的比喻和典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但又在无奈中透出一丝豁达,显得深沉而有力。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