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
建康古时的大都会,宋高宗南渡时的陪都。
会府:都会。
山势犹盘礴(bó),江流已变更。
四周群山依旧,山势磅礴,而江流却以改变,已非往昔。
盘礴:也写作盘薄,据持牢固的样子。
健儿徒幽土,新鬼哭台城。
曾经居于城中的人偏徒幽土,含冤的鬼魂竟哭于往日繁华的台城。
幽土:即远土。
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
只有这一片清溪上的月亮,还情偏于我这远来的客人。
城:又名苑城,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畔,晋成帝曾于其地筑建康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建康古时的大都会,宋高宗南渡时的陪都。
四周群山依旧,山势磅礴,而江流却以改变,已非往昔。
曾经居于城中的人偏徒幽土,含冤的鬼魂竟哭于往日繁华的台城。
只有这一片清溪上的月亮,还情偏于我这远来的客人。
注释
会府:都会。
盘礴:也写作盘薄,据持牢固的样子。
幽土:即远土。
台城:又名苑城,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畔,晋成帝曾于其地筑建康宫。
创作背景
文天徉于公元1278年(南宋祥兴元年)十二月二十日兵败被俘,次年被押往元大都(今北京)。六月十二日行至建康,逗留到八月二十四日复渡江北上。这首诗就是在建康(今南京)写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被俘后路过建康(今南京)所作。前六句主要写了建康的历史地位、变化以及人民的不幸。最后两句对月抒怀,表达祖国河山为外敌所占的无奈和沉痛。
“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点明建康地位的诗句,很有王勃《滕王阁序》的开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意味。不过这两句并非在泛泛地介绍建康的历史,而是把它放在“会府”、“陪京”的位置上,使之越发显示出同国家兴亡的关系来,并进而说明作者所以一入建康便感慨系之的原因。同时,句中的一个“旧”字,还仿佛表示:陪京之事,已为陈迹,只可追抚,不得而再了。
“山势犹盘礴,江流已变更。”继言建康的变化。山势既然盘礴,江流也当依旧,这才是生活的真实,因为改朝换代并不能使山河改观。然而,国家变了,人事变了,作者的感情也变了,所以在诗人看来山势依旧,而江流已非,这种用艺术的真实“破坏”生活的真实而成的句子,古人叫做“无理语”。“无理语”有极强的表现力,清人贺裳称之为“无理而妙”(《皱水轩词签》),并说:“理实未尝碍诗之妙······但是千理多一曲折耳”(吴乔《围炉诗话》引)。之所似能够“多一曲折”,是由于感情的作用;反过来又因为有了这一曲折,感情被表达得更集中、更突出了。
“健儿徒幽土,新鬼哭台城。”则是说这里最大的变化是这里的人。元人入主中原后,宋朝的忠臣良将非迁即死。“健儿”、“新鬼”包括了忠于宋室的一切人;“徒幽土”、“哭台城”则是他们最可能有的归宿。本应居于城中的人偏徒幽土,含冤的鬼魂竟哭于往日繁华的台城,这里叙写的是建康的现实,也泣诉了作者的情怀。从写法上看,中间四句采用两两相对的形式:三、五句真事直写,朴素、有力;四、六句虚事实描,强烈、感人。
“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写对月伤怀。大约是山河供愁、人事催泪,所以当不堪回首的时候,作者只能掉头去看“清溪月”。也只有这月“偏于客有情”。有何情,作者不说,但从亡国以后的陪京“月”,同被俘以后解送北上的“客”的联系中不难得出答案。这里,诗篇以欲言又止的姿态刹尾,是有意留给以广阔的想象天地。无言的结果,可能敌得过万语千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京(古称建康、金陵)的历史变迁和战乱后的凄凉景象。
前两句点出南京曾是古代重要都会,南宋时还作为陪都。三四句用山水对比:群山依然雄伟,但长江已经改道——暗示城市面貌虽在,内在早已物是人非。
中间四句最揪心:健壮的士兵白白葬身异乡,新死的亡魂在皇宫遗址哀嚎。这里通过"徒"字表达无谓牺牲,"哭"字直接渲染悲怆,台城(皇宫)的意象更强化了繁华幻灭之感。
结尾笔锋一转:只有清溪上的月亮,依然温柔地照着漂泊的游子。这个"偏"字用得巧妙,在满目疮痍中,唯有自然景物还保留着人情味,反衬出战乱中人情的淡漠。
全诗像一组蒙太奇镜头:从历史荣光切换到破败现实,最后定格在月光特写上。通过今昔对比、景物拟人,传递出对战争创伤的沉痛,以及对人性温暖的渴望。语言看似平实,但"徒""哭""偏"几个字眼精准戳中人心最柔软处。